0010003461.jpg     2611000037002m.jpg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兩本書,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喜歡,也得到了很多藝術整合概念的啟迪,他有一句話至為經典:「藝術是去感知而非理解,Arts is to feel , not to understand」

 

 

剛從北京趕回來的第二天,魂還在北京的雪裡悠悠晃晃,下午卻便回到台北世新的教室上課,這學期特地拿了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那本薄薄的小書,侃侃地談著整合藝術與多媒體藝術的區別,然後在黑板上寫著,「整合藝術」是一種不同藝術形式與形式相互媾和與交往的創作態度,終極目的是運用複數型交叉創作的方法,延伸觸及非單一藝術形式所能表達的審美經驗,也就是說透過不同藝術互媾的整合創作方法,擴延出切入藝術核心亦即「審美」的能量場域,提供更多元的觀賞途徑。相較於多媒體藝術來說,後者則泛指在藝術形式上的運用媒材是多元或科技的,但我真不知道這樣介紹後,班上的孩子們能懂多少?又或者他們願意去理解多少?畢竟,在現在蕭條社會下的普遍價值觀裡,「談藝術創作與欣賞」,彷彿又有些奢侈了。

 

開學前兩堂課,我還是依照慣例,一整個下午就嚇唬著學生,想想這年頭做老師的,唯一還剩下的一種小小爽快,就是端起老師嚴肅的表情態度告訴學生,這堂課很難混,每週都有作業,而且期中期末都考,一定會當人,然後再看看孩子們聽完話以後那種倉皇失措的表情,總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則是開始懊惱選了這們課,反正千奇百怪,啥表情都有,真逗!

我有時自嘲,覺得老師當久了,就像失了寵的二奶一樣,褪了熱情甜蜜的日子以後,就還是得想想辦法搞點刺激來吸引注意。

所以嚇唬他們是個好方法。

現在的孩子們喜新厭舊的速度快得嚇人,你耍的招總是要變得讓他們來不及反應,彷彿才真能掌握住整個學期上課的節奏,反正這年頭,在大學當老師比走鋼索還可怕。

所以我的冷笑話和冷問題很出名。

TONE教學法,開始變成我這堂課的特色之一,我想我總期待著孩子們有漫天思考的創意,但也一定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

 

問問題。是需要勇氣的。

 

我總覺得學習的過程中,會提問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問了問題表示你對這個世界是有感覺而不是麻木不仁的,學習藝術的創作與欣賞,麻木不仁或者對凡事無感的情況,是最可怕而且沒救了。

 

所以當同學老不問問題的時候,就換我愛亂問問題了,學生每堂課就必須在瞬間接我的招,毫無敷衍的空間。久了,學生也就開始會沒大沒小地嫌棄我的問題了。但這樣的結果很好,因為能挑剔就開始顛覆了老師和學生的必然互動關係了,也完成了某種「動動腦」的使命了。

這裡有一些問題,來問問大家吧!哈(歡迎作答)。

 

1.      你最喜歡自己瞳孔裡的哪一個角落?

2.      如果走在路上,你看見一個美麗的三角形向你招手,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3.      如果大街上突然看見彩虹是踞齒狀?啥反應?

4.      你聽見好聽的歌(音樂),身體哪一個部位會先有感覺?形容一下吧…

5.      你的手紋中有多少線條,最長的幾公分?

6.      你隔壁鄰居家那隻小狗身上有多少根毛?每天叫幾聲?為什麼叫?

7.      什麼叫東方?

8.      解釋一下你概念中的「點」,然後解釋一下「愛」,二者有啥關連?

9.      我收到了一封空白的信,就笑了,為什麼?

10.  你願意改變自己嗎?

 

(這裡有個康丁斯基討論區連結,挺有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blog.e-omni.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4&forum=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g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