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看見一個與自然共振的自己

--------從波依斯談宇宙愛的能量之物質化

600 IMG_7030.jpg 

這個難得見到白天的大月亮,很切題。哈。 

21世紀,已然進入科際整合的新世代,德國前衛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986)曾在他「擴展的藝術觀」的藝術理論中,以「塑造的理論」為基礎,將藝術創造的意義延伸到社會整體,即形成他所謂的「社會的雕塑」,換句話說他主張,「社會的雕塑」之本體就是活生生的人,且以所有的人類為實質;他認為,所有由人所造形、開發、生產的東西,以及具有發展能力,能帶給人們生活好處的,連同已發展的思想境界等皆是「社會的雕塑」;但具有破壞性的「物質化」之事物,則不屬於社會雕塑的範疇。

打破「藝術形式」的慣性審美標準,一直是在這個新時代中,我所全力支持的總體性之有機思維,20世紀,波依斯所提呈出「擴展的藝術觀」,乃是透過社會雕塑的論點,很具體地把「藝術」與「生活」的外延價值,做了一番清晰的解釋與申論。

當然要理解這個藝術論點,還必須透過波依斯對人與社會的互動詮釋之理解後方能真正地一窺究竟,波依斯以人及社會整體為中心,力倡「擴展的藝術觀」,企圖以藝術的觀點來衡量人類生活中各種社會以及人文價值。波依斯認為「人」是由四個不同的範疇組合而成的整體:人的生理範疇(由細胞組成)、心靈及精神範疇(思考、語言、交易等等)、個人與他人間關係的範疇(社會組織的塑造)、個人與個人之外的範疇(環境、自然、宗教等)。

因此,若把「人」當作一個中心來探討藝術的存在價值,似乎是可以從這四個面向來分別討論的;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把波依斯的新藝術理論提出來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這位前衛藝術家的觀點,來反省這個過度消費著科技與物質文明的社會,提醒大家不該遺忘了藝術存在共生的真實價值。

於此,容我再引述一段波依斯的精彩論點與眾共享,波依斯認為:社會的雕塑本身即是一種開放性的的藝術,人人皆可參與隸屬於其中,故可更進一步地推論出:「人人皆為社會的造型者,人人皆擁有社會的能力,人人皆具有獨立的創造力,人人皆為才智的承載者」,所以提倡社會的雕塑,旨在於使人類社會進行整體性的塑造,而同心協力、通力合作則是塑造社會的必要條件。

然而,21世紀,數位科技技術的大幅發展躍進,徹底改變了人類之間的溝通模式,創造了網際網路的分眾社群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親身性溝通與虛擬管道之溝通形成交叉性的並置現象,在波依斯歸納人類的四大範疇中之個人與他人間的關係一項中,有了革命性的改變,整個社會組織的塑造,跳躍性地嵌入了一個由網際網路所形構的虛擬世界,斷裂的思考模式源自於HyperLink式的思維邏輯,直接推翻了人類文明長久以來的敘事性邏輯結構。

如果,以時空維度的觀點來理解,這個現象等於架構出了一個四次元以上的複數空間〔i〕,換句話說,這個現象等於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線性推移的認知基礎,人們對於同時性相異空間的並置、面對現實中夢境式的跳躍與斷裂之拼貼,不再感到陌生與毫無頭緒,相較於20世紀初工業革命後,歐洲達達主義出現時的批判與恐慌不再出現,而分裂式的思維模式反而形成了新的意象思考與溝通對話基礎。

當然,相對於大腦僵化的線性思考邏輯來說,這個打破思維與生命慣性的現象毋寧說是一種進步,根據丹麥作家陶‧諾瑞錢德在他的著作《使用者的錯覺》中寫到:「事實上,每秒鐘有幾百萬位元的資訊透過我們的感官流進來,但我們的意識一秒鐘最多只能處理大約40個位元。幾千幾百萬個位元都被壓縮成一個實際上不含任何資訊的意識經驗。」

引述這段話,目的在於提醒大家,人類意識下對「觀念」的形塑其實是相當偏狹的,提出人智學理論的宗師魯道夫‧史坦納同樣在他關於「念頭上的實務訓練」一篇演講中,提到了人們對「實用性」思維上的理解與堅持是多麼的荒謬與偏執。

事實上,正由於電腦科技的發達與廣泛被應用,反而推翻了科學實證主義下僵化的機械邏輯,這幾年來四處流行著「量子力學」的波動假說理論,一而再地證明著大自然裡人類的心智力量超越了傳統科學上的種種制限與想像。

當然,在此無須過度去深入探究科學上的各種數學與物理上的操作意義,21世紀走向科際整合的時代,最初是由一位美國的藝術家陶德‧塞勒所提出的「形式轉喻」,亦即透過科學與藝術或其他界域之間相互轉喻學習的藝術行動來呈現的作品。

陶德塞勒曾說:「在大自然中,許多外貌不相似的東西,其實內在的本質或運作方法是相似的。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去了解新的事物,換言之,就是利用已知的去探索未知的,或用具體的去比喻抽象的」。

正如同波依斯也曾說過:「並非用腦子來思考,而是腦子被當作思考工具使用,猶如電腦本身當然不能自己思考,而是經由人類的創造性將之當成思考的工具。」

所以綜論上述我們可以相信,整個世界普遍存在著一個高過於我們意識認知的能量系統,而那個系統無以名狀,以數學維度的認知結構來看,這個系統超越了三次元的時空環境,若以能量振動的系統來看,那彷彿是宇宙共振的生命能量中心。

如果再透過陶德‧塞勒的轉喻觀點,用一種比較開放性的科學方式來詮釋,或許我們可以稍稍理解,那個來自於神學系統或者神秘學者對這個物質世界的描述:「整個真實世界即是透過種種意象所組成的」,其實並不是那麼艱澀難懂的抽象理論。

意象,即是一種人類心智具現宇宙能量,將其物質化的方式。

繞了這麼一大圈,其實無非就是企圖以一種科學的邏輯,來推論出上述這樣一個簡單而有力的認知觀點。人類所有的文明,不外就是透過這些心智意象的力量來聚合發展的,無論科技、經濟、文化、藝術…等等,如果以這樣的觀點來詮釋,皆可說是一種心智力量引動宇宙能量共振的具體現象。

因此,身為一個創作者,或者一個藝術工作者,是需要站在這樣一個能量全觀的基礎上去思考每一件作品的存在價值。

有趣的是,波依斯在他擴展的藝術觀中,認為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藝術家,亦即「人人皆為藝術家」;他從蜜蜂社會裡得到了他塑造理論的啟示,他說:「蜜蜂社會的熱能組織,無疑的是使我將蜂蠟、油脂與蜜蜂相互關連起來最重要的因素。使我對蜜蜂,或更甚的對其生活制度感興趣之因,在於這種有機體的整個熱能組織,即在此熱能的組織裡所進行的塑造。蜜蜂一方面擁有此一熱能的元素,一個極具強烈流動性的元素,另一方面他們又營造雕塑品,那些結晶物,他們製造真正的幾何形式的建築物;於此已約略可發現塑造理論了…。」

波依斯強調凡能思考即具有創造性,皆擁有創造的本質,他說:「人人皆為藝術家,這句話簡而言之是說,人類具有創造性的本質,且為可從事極多樣化生產的創造者,對我而言,不管產品是出自一個畫家、雕刻家或物理學家之手,原則上是無所謂的。」他揭示每個人之於社會的潛藏的創造性,而定義「人」為一種「潛在的造形者」:於是他又說:「…社會的藝術…是一種人人有~潛能~參與的藝術;唯有在此先決條件下,我有理由聲稱人人皆為藝術家。因…人人皆為社會的造形者,皆有社會的能力,有獨立的創造性,每個人皆為能力的承載者。」

而我之所以再度援引波依斯的塑造理論來說明,則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觀點,來引導出人類與大自然或者宇宙,原為一個整體能量共振的概念。

波依斯以蜜蜂的三分法生態,「熱能」、「運動」與「形式」,轉喻了一個良性人類社會的循環,而將社會當成一個有機體發展出了社會雕塑的理論,而在今天,我想更進一步地擴延這樣的有機概念,而把「能量共振」的科學理論套進這一個思維邏輯裡去進一步思考,身為一個當代人,應該如何懷抱著一種宇宙共同體的集體造形概念(意象物質化過程)。

我在課堂上常提醒學生們說:「沒有飽和能量的作品,就是藝術上的贗品。」如果解說的更徹底一些,應該要說的是,一個作品如果沒有飽和著啟動人心內在振動的力量,那麼這個作品的存在價值將令人存疑,一如波依斯所言,因為那些具體化的作品都是屬於「破壞性」的物質化現象,那些作品裡面充滿了謊言與欺騙。

維繫宇宙間「愛」的能量順暢流轉,是身為21世紀的世界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視野。

一旦接受宇宙的能量是透過人類的意象,具現為各種物質化的存有之後,那麼所謂的善惡又該如何定義呢?事實上,二元對立的好壞概念,倘若回歸到能量體的聚合上來觀察,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沒有一種能量是屬於善或惡的,因為能量就是能量,能量唯一能分辨的就是一種「愛」的共振狀態。

事實上,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一旦引動能量循環的扳機開啟後,這些龐大的能量流轉,究竟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所謂的「惡」,其實是將能量扳機的方向引動到一個沒有愛的惡性循環方向,所以產生痛苦、災難等等破壞性的實存而不斷輪迴。更可怕的是,在集體潛意識的引導下,大多數的人一旦身陷其中,便幾乎無法脫身,所謂一個念頭牽引著另一個念頭,永不停歇,多麼可怕的骨牌效應。

過去古典定義下的藝術家,曾被定位為一個嶄新概念組合的發現者,也就是說,藝術家透過其創作的作品來打破人類思考的偏執慣性,因為意象物質化的過程即會形成某種能量的重複循環模式,猶如能量駐波的物理現象,將維持著宛如原地踏步的的能量削減動作,過去藝術家創新藝術形式的存在意義,即是打破這個重複循環的禁錮,並提供出更多形式之能量震盪的模式,以幫助人們,重新調整宇宙愛的能量,朝著更順暢的方向流轉傳遞。

所以創新的藝術形式,之所以能使能量的流轉模式重新切入,最主要就是因為它打破了舊有的認知(審美)慣性,推翻掉一些削減能量的重複循環;也正因為認知(意識)結構是引動能量啟動的一個重要扳機,所以改變認知結構,就成為新型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功能。

因此,藝術家的自我認知價值,如果都能建築在這樣的體認上,那麼每個藝術工作者就會理解引動宇宙,愛的能量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形式,換句話說,每個藝術作品必然就是那個時代的孩子。

體認了上述能量流轉(意象物質化)的概念後,那麼這句話根本毋須多做解釋,只是這個命題卻還是要在時間線性概念的侷限中,才會顯的有意義,因為「時代」就是以時間的線性軸當作思考基礎,但有趣的是,這個時空階段,因為數位科技的進步,線性的時間雖然還是大家思維上依賴的計量單位,但在審美的概念上卻已經開始鬆動,開始跳躍,1960年代以後的後現代主義現象,其實就是一個具體時間軸鬆動的證明。

審美形象上新舊的界線開始模糊,很多新舊並置的拼貼作品產生,人們則透過這些作品挑戰了自己內在對時代一致性的審美要求。

當然,內在意識層面中究竟含有多少戲謔與嘲諷的成分存在,卻很難評量,但這個後現代化現象,的確拆解了「時代」傳統中的審美限制與束縛。

很多藝術家樂於將舊有的現成物拼貼組裝成一個屬於自己概念的作品,於是70年代後觀念藝術與裝置藝術逐漸形成氣候,發展躍進,但卻很少人關注,這一步步走來,其實都是朝向「意象物質化」的能量概念而進化的。

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首先即是具現在他個人的內在意象之中,然後透過他的外延才形成了作品(物質化過程)。我想任何一個有過創作經驗的人都不會反對這樣的具體化過程,如果對照波依斯形容的三分法生態,那麼意象就是存在於「熱能」的介面之中。(波依斯:蜜蜂之工作及生殖所依賴之熱、光及太陽,就是蜜蜂所需能量之來源,亦是人類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之能源),換句話說,這個原始「意象」的來源,即是一種宇宙能量的共振。

而地球大自然裡所有的造形,均可以說是宇宙能量正向共振的物質化現象,人類原應在這樣的共生基礎上平衡發展,但可惜的是人類自作聰明的思維(意識)與貪婪的本性,卻啟動了能量上的惡性循環,以致讓人類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破壞性物質化過程中,而無法自拔。

能量的流轉系統一旦過度失衡,勢必將引動更多大自然能量的不正常移轉,才可能填補與中和掉那些反向的能量,於是當我們看見越來越多的天然災難,驚恐焦慮一切大自然的巨大改變時,其實我們真正的要問的是,在我們運用意識力量啟動能量的同時,究竟一開始是朝著那個方向邁進的?

但朋友們,不要自責!因為自責太多餘。

當我提出這樣的疑問,並不是要去責難文明的發展,或者讓全人類去產生負向的愧疚感,事實上那是集體人類無知的意識又或者是不可抗拒的集體潛意識下所產生的結果,怪罪誰都沒有用,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負責,負全部的責任。

一如今天,我以這篇文章盡上我的責任,提醒著所有有緣能看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必須重新雕塑我們業已僵化的認知結構,才可能真正改變這個世界。

如果要拯救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不需要用謾罵與指責的方式來嚇阻,因為這根本是沒有用的,相反地,這個世界正是因為充滿了太多的恐懼與文明的威脅,所以才引動了這麼多負向能量的流轉。

回到那個關於宇宙愛的能量流轉的命題上,我們必須知道,當我們改變了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邏輯後,去深刻理解整個宇宙以及世界,正是以我們的意象來啟動的能量流轉而物質化的結果,那麼我們才可能深刻地體會到,從今以後我們可以為這個世界的現象,肩負怎樣的責任?

這個時代的人類文明中,那些關於政治、經濟與文化面向的能量流轉,泰半淪陷在一種無奈的蒼白運轉中,集體性的惡性循環,把多數人引向了痛苦的深淵,無數的宗教家與專精能量療癒的神秘學家等等,疲於奔命地在世界各個角落,為著這個失落與失衡的現象點化世人,指引明燈,但仍舊抵不過這個龐大的負向能量運轉。

漂浮的藝術創作者,是應該睜開眼睛,體認自身重要價值的時候到了,打破僵局,解構思維慣性,並不是宗教家或慈善家所能善任的主要工作,但卻是藝術家與創作者天賦的使命,那些曾被文明中負向能量所蒙蔽甚至誤導的藝術家們,是該回到正軌,為這個地球,整個宇宙付出更多的心力,發展出更多承載愛的能量的意識(認知)結構而努力邁進才是。

大自然還在殷切地指導著我們那些關於愛的共振能量,藝術家們,請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並開創沈澱出更多的共振作品來引導世人,去幫助大家體認為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負全部責任的真實意義。

讓我們透過藝術,看見一個與自然共振的自己,然後體驗那無垠宇宙的愛的能量,並用感動去開啟每一個人的心,讓充滿愛的意象深深植入到每一個人的意識之中,然後,再透過我們的意念具象物質化,宛如波依斯當初的藝術擴展理想,具體形塑出一個善良而美麗並且能量平衡的新世界吧!

朋友,熱切歡迎您,儕入21世紀人人藝術家的行列,一起為愛的能量傳遞而努力!

(此文應老同學元峰之邀,為「2010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專寫的論文,響應AWC,世界公民總會(Association of World Citizens),聯合國/NGO下的一個國際性和平組織,世界公民日積極地推動世界和平,大家用心來關心這個世界的能量平衡,停止批判,全心付出是最重要的。這個組織的連結各位好朋友可去關心支持一下喔。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4199.html

600 IMG_7090.jpg 

綠色+大海那是大自然裡最美的組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g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